對於高質數的明星設計,感受到大家的喜愛。本次活動固然以開眼學習為主,但如果有一日大家對於身邊日常落魄的負能量空間都有高漲的關注熱情,去討論去批評,我們生活的環境可能就會變得愈來愈好。
更多詳情請移步IG 活動專頁
11


📝設施與細節:
以下舉例幾個小弟比較中意的細節位
- 水景及花池石材切割工藝的精度非常之高,呈現的效果又出眾又收斂。
- 水池、花池、地面鋪裝的石材拼縫控制到几乎全部一樣寬度,簡直離譜。
- 水池底的波紋石雕是Gustafson的看家本領(真係好想去睇下Hyde Park的Diana Memorial Fountain)。不過暫時未見到水景完全開足的狀態,所以暫時欣賞不到最理想的水流效果。
- 長凳好寬闊,凳的兩端重疊於花池邊緣之上,這樣設計可以令到兩邊植物更加親近,好似長凳是埋於植被中。
- 欄杆扶手全無棱角,揸上手真係好舒服,橢圓形握手與鏈接支撐豎桿的頸位做得非常細緻。
- 另一細節大家可能不常見到的,位於去往天橋的樓梯上,該處的扶手與地面的鏈接做法非常精彩。而樓梯下方的流線型混凝土結構都非常優美。
- 整個場地兩端有不少的高差,水景充分利用高差而建。上游位置的水景與相鄰地面持平,非常考驗現場施工的水平。
- 更多细节有待大家去发掘。

📝空間與設計:
作為頂流的設計及施工質數,要搵到缺點並不容易,如果一定要好奄尖咁蛋里挑骨,小弟會覺得整個場地都係填得太滿,如果有多少少透氣空間可能會更好。點解咁講?花園被寫字樓四面包圍,寫字樓群下由天橋相連,天橋底下植被繁茂,重重圍合之下,地面空間除了線性的花池及水景,基本上剩下全部是線性的通道,有一種提示你不停行走的感覺,雖然沿路隨時都可以坐低,但坐的方向大多為垂直與長線條方向,於是所見的景物距離都會比較近。如果有一個小小的開放廣場空間(類似隔離太古公園),感覺就可以再放鬆啲,可以多一些選擇,畢竟個名是“太古中央廣場”呀嘛。
不過諗諗下又發覺線性空間的奧義所在,花園本身佔地不大,利用長線條的張力在視覺上達到拉長空間的錯覺,令我們覺得個地方大咗。試想如果用幾個方形或圓形作為空間構架來佈局,相信是達不到以上的效果。


📝團友的表達:
- 中庭好多綠色,有平靜緩慢流水。配合大廈的設計有平衡感。
- 行人天橋邊有斜面的扶手,建議在適當位置增設小平台,讓人可以臨時擺下咖啡、作停留傾談,觀賞樓下的園林。
- 好多花花同蝴蝶(多謝小小朋友的分享)
- 太古坊二座外立面的弧線、連廊的線條及花園的設計一脈相承。
- 整個太古坊連同糖廠街的整體鏈接性強,有社區歸屬的感覺。
- 二座門口的雕塑很獨特,但由於是鏽板材料及顏色暗沉,尺寸都比較細,夜間有撞親可能。建議放置在室內光線充足位置,淺色背景下可被襯托的更好。
- 太古坊一座入口對出,有一顆恐龍時代的蕨類植物——刺桫欏,最早可追溯至約6,500萬年前,如今已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刺桫欏屬於香港原生植物,多生長在郊野公園,於市區範圍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