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天橋休憩處
第四站活動去到「西環山道天橋休憩處」。此橋底空間經翻新於2022年12月重新開放。
是由信言設計大使 @designtrust 發起的「未.共研社」設計計劃——四個小型公園翻新設計的其中一個。
初探時訪問街坊話以前個地方好污糟邋遢又多老鼠,現在環境好好多。据官方介紹,公園設計融合「玩樂」的概念,於公共空間內設置多個「山」形設施及動感燈光裝置……為居民和使用者帶來嶄新的觀感和體驗。
香港多天橋,相應就會多天橋底的空間,大家對於呢種公共空間又有咩睇法?約定你去一探究竟,畫低你覺得有趣或者有問題的地方!
更多詳情請移步IG 活動專頁
4

📝空間與設計:
- 淺黃色的廊架造型成為整個休憩處的視覺主角,自由動感的造型可理解為發光的城市雕塑,在天橋遮頂幾乎全封閉的街道空間內有種想掙脫牢籠之勢。加埋圓形花池、檯凳、垃圾桶等的造型讓空間變得靈活有趣。
- 為了支撐連續的廊架結構,廊架基礎用藏在花池內的做法,但估計基礎不是埋地下而是由地面起建,加上要結合電箱、種植覆土等等元素,令到每個花池相當之高大笨重,成排花池沿著 休憩處一路排開,非常遮擋視線,感覺上與旁邊行人路分隔開。
📝設施與細節:
- 花池及與坐凳一體化設計,造型統一。
- 成個空間與傍邊行人路有一級高差,但只嚮中間位置有一個好細的disabled ramp。
- 有利用地面鋪磚石刻展示石塘咀歷史事件。
📝「如果俾我嚟設計」(馬後炮部分)
希望可以將笨重的花池推向車道果邊,還更多開闊空間於社區。而需要支撐廊架所需的基礎,可結合坐凳等小型設施,不一定全部要要同大花池結合,咁樣休憩處空間就同行人路融為一體並且盡量減少視線遮擋。


一路觀察一路畫,見到介紹牌上初期時的設計手稿,有顯示好多有趣的idea,但可能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相信設計過程中團隊都面臨種種場地限制,而今日我們見到的樣貌可能已經是取捨後的最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