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輝道公園於兩個月前開放,設計概念融合了奧林匹克運動元素,設有共融兒童遊樂場、觀景平台、緩跑徑、智能健體設施等。而黃色為主調的海輝道遊樂空間於3月開放,由渠務署現有渠務設施上蓋優化而成。設有兒童遊樂設施與成人健身器材,包括戶外管鐘、彈床、親子鞦韆、搖搖板等,不同年齡層的市民都可享用,部分設施都有採用共融及寵物友善的設計。
原本以為烈日加雷雨天氣會擊退不少參加者,但竟然最尾人數多過預期,連準備的畫紙都唔夠派,在此多謝各位一路支持。而天公都算俾面我們體驗到大部分的公園設施。活動最後來到大角咀 sparkcity 的社區空間,多謝 Hong Kong Arts Centre, Retaikoktsui 借這個避風塘俾我們做活動分享。
更多詳情請移步IG 活動專頁
9








📝社區與受眾
附近街坊,途徑跑者等。
📝空間與設計
公園以奧運為主題,空間大致分為入口廣場、中段兒童遊樂、後段大人健身,三者被一個大平台踩住,周圍跑道兜一圈。雖然地處海濱,但由於翻新成公園的範圍並不包含最出邊的海濱長廊,加上兩者之間有成排保留樹木隔開,以致身處公園卻望不到海,令公園同海濱關係並不大。猜測正因如此,公園興建大型觀景平台,希望提供一個望到海的休憩空間,但事實不然。
週日下午4點幾,除了個別運動人士在跑步,公園基本得我們呢隊人,而5點離開時開始多家長帶小朋友來玩。因活動和天氣受限,我們只能用個半鐘去認識這個空間,無從知曉其他時段的使用率。
📝設施與細節
- 互動充電健身設施係充到電嘅!可以自行選擇輸出瓦數(辛苦程度)進行運動,但效率就未知,都不忍心大熱天看著團友去證實。互動環節多,相應就會增加維護成本,尤其是包含電子部件的設施、仲要係海濱環境下所承受的大自然侵蝕會嚴重過內陸好多,有幾部設施已罷工,例如叉電單車;
- 兒童區地形某個斜坡位,地面寫咗安全警示,真係好斜。感覺似不了了之的設計問題。但遊樂設施通常由供應商提供完整方案,尤其是香港對於兒童安全風險責任的極度重視,通常寧願確保萬無一失的安全而犧牲創意。所以不知為何出現這種情況,難道真係開始慢慢出現返有趣的挑戰性遊樂空間?
- 區內垃圾桶造型獨特,似借用涼亭遮頂形態。但當出現係涼亭附近時,就會發現兩者造型、顏色、物料,又完全都無關聯;
- 觀景平台的存在見仁見智,雖然望不到海景,但提供了下層的庇蔭。另外上到平台的大斜坡好寬,佔地面積就大,感覺由入口就邀請你上平台,但上嚟又不知為何;
- 平台盡頭的山形攀爬座椅,上面貼住“請勿攀爬”的警示,烈日下好難不令人感覺似一堆環境測試下的material sample;
- 講到material,平台及扶手用了防腐實木,感覺親近、加分。等時間考驗產品結構及施工質數;
- 其實有個大型瀑布水景有冇人見過呢?公園水景不啟用都幾常見,但亦有可能想環保啲,等人多時才開。
📝其他團友的表達
- “泳池”觀景平台下的太極園提供庇蔭/擋雨;
- 沙坑提供觸感體驗,中意玩沙是人類本性,接觸大自然礦物質有助健康;
- 公園內指示牌設計新穎;
- 缺少公園區外引導標識,令區外少人知;
- 海景未能充分利用;
- 除了多咗啲成年人健身器材、較為表面的打卡元素,大部分設施、功能依然趨向日常的公園。令人感覺只是奧運主題視覺包裝下的普通遊樂場,特別是兒童區未能體現到奧運元素。
📝畫作呈現分享
公園對我印象最深的分為兩部分,首先是man-made元素:色彩繽紛的遊樂設施及公園指示牌,包含搖籃鞦韆的圈圈、跑道、彩色波波元素,另外“泳池”區的藍色令人心情平靜;另一部分關於自然,海旁成排的保留大樹,樹的姿態原始狂野,與人造環境對比強烈,“你估起咗觀景台就可以觀景?我係會生長架,照擋嗮你。”